传承利用塘浦圩田特色遗产打造江南水乡经典文化

发布者:杨坤发布时间:2023-04-26浏览次数:400

【编者按】近日,中共苏州市委党校、中共苏州市委市情研究基地《市情研究》2023年第4期刊登文正智库研究员陈来生、相城区黄埭镇人大主席王少辉的文章《传承利用塘浦圩田特色遗产打造江南水乡经典文化》,且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路宝肯定性批示。

该文章表示塘浦圩田是展示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水利体系和治水技术,展现江南鱼米之乡特色,传承江南文化乃至吴地文明,讲好苏州故事的重要典范。并建议通过苏州科技馆的室内展示和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的实景呈现,优势互补、内外联动,把塘浦圩田的历史、功能、文化和特色充分表现出来,打造苏州文化新标杆和文旅新高地。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传承利用塘浦圩田特色遗产打造江南水乡经典文化

陈来生 王少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重在提炼特色,否则就将面临定位不准、投资不当、存量资源未能有效盘活等问题。近年来苏州重点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就是建设引领全国乡村建设和综合振兴的最佳样板示范。塘浦圩田作为被誉为可与都江堰、郑国渠媲美的独特创造,作为“没有塘浦圩田,哪来江南文化”的经典案例,是展示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水利体系和治水技术,展现江南鱼米之乡特色,传承江南文化乃至吴地文明,讲好苏州故事的重要典范,值得充分挖掘利用。此项工作已列为 2023年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重点任务,而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所具备的塘浦圩田遗产传承和现实风貌,则值得作为这一江南特色遗产的典型窗口重点打造。

建设塘浦圩田的独特意义和重要启示

延续千年的塘浦圩田体系见证了太湖沿岸自然变迁和人文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内涵、水管理制度及水、田、人和谐相处的聚落模式,是江南城镇地域识别和象征的典型代表,也造就了如今的天堂苏州。塘浦圩田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作为载体凝聚积淀的水文化及蕴含的朴素生态设计,对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过分注重功能性,忽略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纠偏启示,对弘扬水文化和江南文化也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塘浦圩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1.塘浦圩田是重要的农业和水利工程遗产,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塘浦圩田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最杰出的伟大创造之一,是人类与水博弈最成功的典范之一。太湖平原河网密布,湖荡众多,汛期水患严重。为防治水患、开发农业,太湖流域的先民创造了卓越的农田水利系统——塘浦圩田。在洼地、沼泽中修整出棋盘状的河网,东西向叫横塘,南北向叫纵浦;挖塘浦的土,垒筑起堤岸,形成圩岸。圩岸外的塘浦,承担了丰年排水、旱年补水的任务;而圩岸内的圩田,则可免于水害侵袭,适合居住与耕种。它将浚河、筑堤、建闸等水利工程措施统一于农业耕作中,将治水、防涝、灌溉等多种功能整合在一起,并催生了吴越鱼米之乡。因此,塘浦圩田是见证吴地先民将卑湿多贫之地变成“苏湖熟,天下足”“人间天堂”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2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农业文化遗产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通过塘浦圩田文化建设,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价值,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使传统农业拓展出多种新功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繁荣,推进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塘浦圩田是体现江南水乡和人间天堂的重要标志 

今天的苏州是被江河湖海塑造而成的,“水”是影响苏州环境的主导因素。苏州古城是江南文化和吴文化的核心标志,与塘浦圩田同是防治水患的经典之作。苏州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城市格局也是治水理水的智慧结晶。公元前 514 年,吴王阖闾因“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命伍子胥“相土尝水”,科学选址,姑苏城“水势至此渐平,故曰平江”,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水陆双棋盘格局从此成为苏州最显著的城市特征,延续至今。苏州古城能成为历史上的漕运重地,与塘浦圩田造就的“苏湖熟,天下足”密切相关。 

塘浦圩田至宋代发展为《吴门水利书》中描述的太湖流域“五里或七里一纵浦,七里或十里一横塘”的壮丽景观。据《捍海塘志》记载,“五代钱王沿塘以置泾,由泾以通港,使塘以行水,塍以御水,脉络贯通,纵横分布,旱涝有备,仿佛井田遗象”。在“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的资源集约利用中,塘浦圩田不仅造就了苏州名闻天下、丰饶精美的农业特产,还因此生成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有了塘浦圩田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才有了鱼米之乡、才有了丝绸之府。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中则有了“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记载。

3.塘浦圩田是体现苏州人勤劳奋斗而又巧思善作的重要见证 

今日的富庶江南,很多人都以为是上天厚爱所赐予的,殊不知依江傍海的吴地,曾经是低洼潦涝之地,并不适合人居。吴地先民为了生存,在抵御水患中,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创造出了御水和导水相结合的庞大农田水利生态系统,形成了“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过于苏州”的独特文化景观,这是北宋水利学家郏亶对苏州塘浦圩田造就的独特文化景观和利国利民重大作用的历史评价。 

泰伯奔古时,今苏州所在的太湖东岸几乎全是水泽涝洼,人们还无力应对,只能集中在太湖西北岸的无锡一带活动,那里地势稍高,傍有低丘(如锡山、惠山等),土层相对坚实,可以避水,但土地面积狭小,发展受限。有了先进的“围田”农业水利技术,吴地才有了应对沼泽之地的技术,吴王诸樊才可能将都城迁到宽阔低洼的太湖东岸地区,吴王阖闾才得以修建姑苏古城。可以说,是塘浦圩田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才使苏州地区开始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在短短几十年间使吴国、越国相继称霸中原。唐人在太湖平原上广开塘浦、圩堤、闸口,连通南北途经苏州的京杭大运河也在隋唐时期落成,与圩田系统一同奠定了苏州繁荣发展的基础。圩田早期规模很大,从宋朝开始逐渐被切割为小农生产单位。水网中划分田亩的圩岸、水陆之间的节点越来越多。相对湿润的圩岸上开始植桑养蚕,丝和在相对干燥的东部沿海高地所种的棉花一起,成为古代苏州最重要的两种农产品,而且历经明清,丝棉原料供给不绝,纺织产业愈加发展,确立了全国丝绸中心的地位。通江达海、兼具内河航运与海上交通的优势,使苏州可以低成本地将数量巨大的丝棉制品和其它货物运输出去,赢得巨额财富。正所谓没有含辛茹苦,哪来锦绣江南,富庶江南不是天赐而是吴地先民与水争田、奋斗求生的成果。 

4.塘浦圩田是擦亮江南水乡历史遗产标志助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举措

运河将长江、太湖等水上动脉连通起来,太湖平原内部又通过毛细水网与运河相通,苏州城自有水网与运河、长江、大海相连,私家园林、苏工苏作、昆曲评弹等也在这片温润富饶的土地上兴盛起来,就连位于水路交点的小型米粮集市也都顺势发展成了繁荣的江南水乡市镇。 

申遗成功以来,苏州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取得很大成绩,可是对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国家战略,对比把大运河苏州段打造为最精彩一段的要求,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最突出的就是缺乏标杆项目,除了盘门,可供直接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不多;其次是沿河文化的原真性不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全面助力苏州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契机,迫切需要卓越的路径和有效的抓手。而用好塘浦圩田这一独具苏州特色又兼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水平建设塘浦圩田主题文化公园,将以独特的禀赋助力大运河国家公园苏州段建设。塘浦圩田主题文化公园,可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十四五”文化规划》中的农业文化公园建设和水利部《“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中“建设水工科技馆”的要求统筹谋划。国家已明确江苏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但从建设现状和内容主题看,苏州“运河十景”要建成“最出彩的一段”,至少还难与扬州和淮安相比。扬州是历史上的运河之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地位、中国运河博物馆建在扬州;淮安有运河总督府遗址和中国漕运博物馆,现在又在推进“中国水工科技馆建设”,苏州将塘浦圩田主题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大运河国家公园体系以及国家水工科技馆建设项目体系等之中,用好这一独具苏州特色又兼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可能是打造“最精彩一段”的一大抓手。 

(二)塘浦圩田对苏州现代城乡建设的启示 

塘浦圩田工程建设,理顺了人与水和土地的关系,并最终使苏州从浩渺的泽国,变成了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塘浦圩田层级分明的圩田格局,功能显著的蓄排系统,科学合理的入湖口朝向,因势利导的农田水利智慧和生态理念,对现代城乡的科学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 

1.充分尊重自然,科学规划,构建城乡水生态格局 

塘浦圩田体系具有蓄滞雨洪和农业灌溉两大功能,其顺应水的自然特性,既从生态角度保留河流湖漾自身特色,又能科学用水与种田,控制着水位和流速,调节着水的平衡。范仲淹曾描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

这对当前城乡建设中水生态格局的保护与修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现代城乡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将合理规划水生态格局作为关键环节,遵循自然的生态建设理念,以保障水域、林地等生态空间为核心,依托城市山水资源,构建多重尺度的生态结构,优化生态用地布局;还应借鉴塘浦圩田生态格局的建设理念,注重因地制宜,巧借自然之力,统筹布局实施,组织网络状的生态廊道,将洼地、坑塘改造成浅滩草地,串联人工湿地,并联系场地内外水系,形成内外互通的多级水循环系统,有效蓄水防洪、净化雨水,避免碎片化推进,防止不透水面成片发展,缓解热岛和雨岛效应,提升生态水平。

 2.统筹利用,发挥最大效能 

塘浦圩田的“桑基鱼田”模式,作为水下和陆地互为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作为一种复合式的、高度集约化的种植养殖模式,这里的土地都被精打细算,就算是鱼塘之间的细小阡陌,也被利用起来栽种桑树和蔬菜。人们利用或开挖水潭成鱼塘,塘中养鱼、塘埂栽桑、桑叶养蚕、蚕沙肥塘,塘中淤泥沉渣肥桑,周边种稻,把种植桑、种稻、养鱼、养蚕、养羊、养鱼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巧妙地安排了农业生产。原本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渐趋改变,百姓的各种种养业再不是为了自家的衣食,而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为市场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商品资源,推进了市场竞争力,并推动了苏州的经济文化发展。 

塘浦圩田的先进生产模式,加上统筹利用、精打细算,让土地、水利和人力发挥出最大效能,让苏州成为明清时期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最富庶的鱼米之乡、“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今日的乡村建设,也应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注重投入与产出、建设与生态的统筹,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 

3.优化管理机制,长效维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塘浦圩田体系的科学运行不仅依靠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技术,更离不开合理有效的相关管理和维护。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滋养更多人口,促进地区的综合发展。唐朝以来,官府都有治田理水的专门队伍,私圩也有百姓自发维护,具有政府督导、民间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这对目前城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规划建设、轻维护管理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现代城乡建设也应协调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职能,采用政府履责、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以提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 

农业文化遗产依托农业生产,传承的关键在于农业生产的 续。如果没有农业生产,就谈不上农业生态,更没有农业景观和文化。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关键在于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传统的品种资源和文化优势,生产出适应当地条件的独特品种,并发掘、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乡村旅游以及研学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塘浦圩田的科学技术、生态平衡、统筹协调、特色传承,亦当作如是观。

室内野外兼顾,讲好塘浦圩田故事

塘浦圩田主题文化需要一个综合展示的平台和窗口。由于其历史悠久、体量巨大、涉及较广,建议通过苏州科技馆的室内展示和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的实景呈现,优势互补、内外联动,把塘浦圩田的历史、功能、文化和特色充分表现出来,打造苏州文化新标杆和文旅新高地。 

(一)室内,以苏州科技馆为载体加以展现 

苏州科技馆建设的宗旨,是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贯穿全馆的主线和灵魂,关注苏州、紧贴苏州、服务苏州,展示人类探究自然、迎接挑战的智慧,展现科技进步的历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彰显科技魅力、文化自信、乡土情怀。被誉为“可以与战国渠、都江堰媲美的”世界级古代水利灌溉工程塘浦圩田展项,就是回顾过去、面向未来,引发思考、震荡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苏州科技馆的相关展馆建设,就能把塘浦圩田的的历史和科技内涵,把江南水乡的风貌和人文精神很好展示出来。 

回顾过去,苏州凭什么能富甲天下?塘浦圩田展项围绕“自然、科技、人”主题,讲述苏州传承美好、锐意创新、追求卓越、创造经典的历史地理,通过展示塘浦圩田的水利技术、工程设施和发展演变,活化呈现塘浦圩田的历史场景,说清楚与太湖水系和苏州古城的水文化、水利文化技术的关系,说清楚苏州从浩渺的泽国变成鱼米之乡的奋斗创造精神,说清楚苏州特有民间风俗风情与水文化及塘浦圩田的重要关系,告诉观众所谓锦绣江南,并非上天眷顾、得天独厚,而是太湖地区先民用勤劳、智慧和勇气才逆袭而来的。还可尝试将大型精品演艺活动融入其间,由此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叠加效应。

面向未来,苏州如何守护好“人间天堂”?这是苏州科技馆塘浦圩田展项将要呈现的第二个内容。对待科学和自然的态度将决定我们的未来。可以说,治水是一个里程碑,苏州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趋利弊害,征服潦水,化水灾为水利才有后来的丰衣足食。新时代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如何对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作出苏州探索,引发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塘浦圩田所展现的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变水灾为水利、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技和生态思想,就是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所能带来的启示。 

(二)野外,以相城消泾村为实证加以呈现 

苏州科技馆室内展陈面积毕竟有限,而且无法实景呈现塘浦圩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景观价值,需要有更广范围的实地项目支撑。苏州的塘浦圩田很多,吴江、吴中、相城等地都有。建议将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作为这一江南特色遗产的典型窗口重点打造。首先,消泾村拥有相对完整的塘浦圩田风貌基础,这里塘、浦、圩、泾、港、埭、堰、闸众多,并有《强芜圩岸记》、《请修圩岸公函》等水利文献存世,至今留有大量河道、鱼池、蟹塘可供开发;在消泾村附近,紧邻的外塘河、七浦塘、洪家圩、荡田四处地名,就很好展现了“塘、浦、圩、田”相依相邻的密切关系。其次,消泾村还有积淀着浓厚江南水乡文化的大闸蟹科普文化馆、具有鲜明吴地风韵的工艺美术手工村和颇有特色的传统砖窑,有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传承可供进行整体性打造和再造性提升。第三,这里的文旅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文旅开发的现实基础较好,无需较大投资,只要整合、盘活、提升现有资源,即能打造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主客一体的塘浦圩田特色文化展示区,实景展现江南鱼米之乡发展的历史地理,并极大助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品质和文化价值。 

塘浦圩田文化公园建设,首先要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结合消泾的阳澄欢乐渔谷建设,打造塘浦圩田展示的核心区域;结合池塘提升的水利项目,把消泾周边的鱼池蟹塘优化改造,通过风貌修复、文化挖掘、基础设施完善、精品节点建设,再现塘浦圩田风貌。其次要坚持生态化,让田园乡村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美,但不能以公园的标准和城市化的手法来打造,要轻量化,注重原生态风貌,杜绝大拆大建。第三要坚持特色化,尊重原有的自然肌理,尊重原有的生产风貌,呈现塘浦圩田的原生态风貌,保留乡愁特色。第四要注重品牌化,赋予塘浦圩田应有的“意境”,让到来的游客能够拍照打卡,让塘浦圩田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第五要农文旅一体化布局,把文化的力量、艺术的力量整合到塘浦圩田建设中去,优化业态布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做优产品,做靓环境,旅居一体,居游共生,村民参与,完成高品质“吃住行游购娱”的闭环,力争从单纯的观光模式成为度假的优选地;通过引入抖音直播等方式,讲好塘浦圩田故事,让阳澄湖大闸蟹、江南手工品等走遍全国推向世界,促进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来生系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专家、苏州专家咨询团成员;王少辉系相城区黄埭镇人大主席、阳澄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