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上海、浙江持续优化苏州营商环境的建议

发布者:杨坤发布时间:2023-05-04浏览次数:12

【编者按】近日,中共苏州市委改革办《苏州改革》2023年第6期刊登文正智库研究员屠立峰、苏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要玉的文章《对标上海、浙江持续优化苏州营商环境的建议》,且获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苏州市委副书记、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庆文肯定性批示。

该文章指出营商环境的优劣对于经营主体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对标上海和浙江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实践,苏州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对标上海、浙江持续优化苏州营商环境的建议

屠立峰  王要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劣对于经营主体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为落实去年10月苏州召开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精神,我们在走访企业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对标上海和浙江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实践,提出苏州学习借鉴的建议。

一、周边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对苏州的启示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城市排名看,苏州排第8位,前面依次是杭州、温州、广州、深圳、宁波、长沙、南京。上述排名表明,苏州营商环境与浙江部分城市和上海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1. 与上海相比。一是苏州各县级市(区)营商环境特色不够突出。2023年,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简称“上海6.0版”),提出将浦东新区打造成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营商环境制度创新高地、在张江科学城打造科创特色营商环境、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国际贸易特色营商环境、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合力打造长三角高水平营商环境。打造特色化营商环境,既能充分提炼不同地区营商环境的传统优势与亮点,又能突出差异化品牌定位与内涵,配合地区独特的产业发展路径创响品牌,提升对全球一流要素资源的吸引力。苏州各县级市(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尽管打出了各自品牌(如太仓“5E·太舒心”、昆山“昆如意”、张家港“港城通·最舒心”、常熟“常舒心”),但大多强调流程优化和高效便捷,没有结合地区产业特色和发展定位,营商服务品牌特色不明显,对市场的吸引力不够强烈。二是营商环境改革普惠性和获得感还有待增强。上海注重落实好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全程网办、工程建设一站式施工许可、综合竣工验收、区域评估、代办服务、免申即享、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高效监管一件事、轻微违法免罚等市场主体感受最直接的改革举措。2022年,上海发布了营商环境改革10项优秀案例和10项良好实践,前三项优秀案例分别为帮办服务、商事登记确认制和智能纳税,足见企业最为关心、给出评价最高的营商环境改革,是那些有助于企业最快办结事项的改革举措。在20项案例中,商事登记占3项(如“小嘉帮办”“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首席代办”),人才服务方面占3项(“助力高质量创新创业”“以人为本稳就业”“打造人才服务金字招牌”),纳税占2项(“征纳互动智优体验”“智能退税一键式”),此外,有5项跟法治相关,2项跟政企沟通机制相关,4项同优化审批流程相关。调研发现,苏州在某些环节依然存在沟通不充分、线下多次跑的现象,例如,私募基金机构备案提交材料过多,打印材料过多等。企业现场办事会被要求提供清单外的资料(如分公司注销要清税证明),或流程变化未及时公布通知(如股权变更需要提供税务机关完税证明,原来是后续30日办理,现调整为前置材料),容易造成办事人员多次往返,影响了整体的办事体验感。三是基层营商环境服务点功能挖掘不够。上海在创新营商环境行动方面,十分重视发挥“体验官”的作用。2022年,“体验官”在走访楼宇税收服务站时发现,从服务站领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能帮助企业回流资金,于是,楼宇税收服务站的智能税费服务等做法成为“上海6.0版”参考举措之一。苏州在发展楼宇经济的同时,也不断重视楼宇组织,探索出金鸡湖楼宇党建、“融驿站”楼宇政务服务、“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等模式,但在主动发现楼宇入驻企业遭遇的营商环境问题、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办事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 与浙江相比。一是营商环境评价方式有待创新。浙江依托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一朵云”和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将分散、异构的应用、信息资源和应用场景进行聚合集成,形成“亮灯赛马+一地创新、多地共享”的模式。浙江将“无感监测”作为营商环境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切入口,横向打通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32个省级部门业务系统,纵向归集11个设区市和53个县全业务数据,形成249个业务监测靶点,以市场主体和基层政府部门“无感”方式重塑评价制度体系。嘉兴、台州两市行政服务大厅服务窗口率先嵌入监测接口,加强对企业办事过程情况、体外循环事项的监测,实现从企业咨询到申请到服务结束的手续、时间、成本等数据全量抓取。通过设置各指标预警范围,对监测结果开展预警触发体验式调查,并将问题指标列入重点观察库,持续跟踪监测其整改效果,形成“以评促改”的闭环体系。开展“无感监测”后,浙江营商环境调查人员、时间、工作量均下降90%以上。苏州制定了政务服务反馈、“好差评”等制度,对营商环境监测采取定期通报方式。但具体实行中,参与主体不多,容易引起矛盾冲突。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趋势看,最终还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出现的跨部门协同效率低、任务落实不及时、过程监管不全面、项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二是商事主体登记自主权不足。浙江率先打造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次验证、一表填报、一窗受理、一次领取、一日办结”的新模式,在确认登记的7项举措里,有5项带“自”字(登记服务自助办理、名称自主申报、住所自主选址、经营范围自助选定、主体迁移自主决定),为民营企业打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企业迁移或注销方面,衢州推出企业登记档案(市内)迁移“一件事”线上功能,全面优化办事流程。苏州在商事登记便利化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例如,合伙企业变更时,签字和公证流程繁琐;外地投资者签字材料需要到位,才启动系统审核;名称预核准要录入所有合伙人的信息,且会要求前后多次录入。三是商事登记数字化赋能有待提升。浙江利用数字技术不断优化“点菜式”注册模式。例如,企业登记智能平台收集了6380余条名称、行业与主营范围选项,变信息填报由“填空题”为“选择题”;应用异常登记电子围栏,一些不适合商事登记注册的地址一清二楚,出现“一址多照”或“一人多照”会自动预警;承诺失信相关人员、行业禁限人员会被拦截,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人工审”变为“系统审”“智能办”,在保障合法合规前提下,提高了企业注册的效率。相比之下,苏州个体工商户新设过程漫长,各部门没有信息互通,需要来回跑。四是智能化惠企政策服务功能有待强化。企业成长发展需要政策扶持。由于企业主体数量大且情况不一,政策供给存在内容多元、容错率低、人手相对紧张的现实难题,只有通过智能化服务,才能实现精准对接。温州开发的“惠企利民资金直达智控”系统,打通了市、县两级490个部门,汇聚各类涉企奖补资金项目,通过大数据画像和“模拟审批”等智能运算,对比政策条件,主动给企业发出申报提醒。例如,一个小升规企业奖励项目申请,经法人、信用、亩均论英雄、税务研发费用等数据比对,在企业无感的情况下,数据跑了15次,企业负责人收到来自数字平台短信,提醒有一笔小升规企业奖励待领取。在政策找企业方面,苏州很早就推出了“政策计算器”,并获国务院督查通报表扬,但依然存在一些好政策难以落地的情况。例如,很多扶持政策针对产值过亿的企业,中小企业不能享受。有的政策通知仓促,如总部政策,外资企业境外母公司资料准备时间不足;申请某些项目补贴时,未获悉需要安评、能评等条件,兑现受阻等。

二、苏州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议

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外环境变化和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新要求,苏州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围绕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资源下沉、信息共享,探索基于网络和信息化的非接触“无感”智慧治理,积极破解政务服务领域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打造创新引领、法治公平、政务高效、投资便利、开放包容、公平审慎的营商环境。

1. 发挥县级市(区)发展优势,打造差异化特色化营商环境品牌。一是鼓励工业园区打造营商环境制度创新高地。发挥工业园区“中新合作理事会”、苏州自贸片区等多个国家平台叠加优势,围绕外商准入准营、离岸经贸业务等领域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对标RCEP或更高水平规则,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鼓励工业园区标准化机构借助中新合作渠道,加强与RCEP其他成员国标准化机构的信息交换与合作制定标准。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政策试点,制定金融服务领域数据跨境“白名单”。探索开展科研设备、耗材跨境自由流动,简化研发用途设备和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二是鼓励相城区打造数字经济特色营商环境。统筹资源要素,探索建立数字经济“飞地园区”,支持创新创业民营企业非转移式入驻。积极推进5G融合应用生态,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高性能算力和数据中心上架率,更好服务苏州算力企业,满足广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算力需求。三是鼓励吴江区和常熟市打造民营经济特色营商环境。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利用入选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的契机,围绕商事登记、市场准入、审慎监管、公平竞争等领域,探索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营商环境示范区。鼓励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支持民营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四是鼓励吴中区和虎丘区打造科技创新特色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强化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圈。发挥高能级科技服务机构集聚优势,积极构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全链条保护。五是鼓励太仓市和张家港市打造港口经济特色营商环境。探索开展“组合港”“一港通”等区域通关便利化改革,优化货物转关手续。推进水铁空公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深化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两步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改革。六是鼓励昆山市打造台资特色营商环境。探索简化台商投资者商事登记的流程和材料,为台资企业提供便利化政务服务。探索建立服务贸易两岸合作网络,探索建设服务贸易两岸促进平台,开展两岸促进活动。七是鼓励姑苏区打造文旅商贸特色营商环境。建立全市统一的文物市场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健全完善文旅行业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机制。商贸领域探索“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推进大型商贸企业分支机构许可信息变更、连锁门店信息变更便利化办理。

2. 发挥智慧城市优势,持续提升数字技术赋能营商环境建设一是将数字情景与技术元素嵌入营商环境的内涵。健全企业开办和运营中的数字公共服务,深化电子证照、食品经营许可等电子证书、电子印章、电子档案应用。深化商事登记、就业服务、普惠金融、办税缴费等企业高频事项全流程在线办理。提升建筑、不动产、环境许可证的线上服务可用性,完善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打造智慧集成、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大数据智慧监管,加快完善全市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完善电子采购平台,推进政府采购数字化。推进智慧法庭建设,完善在线诉讼系统,推进法院办公自动化,加强司法信息数字化进程,提升法院数字化服务质量。三是建立大数据支撑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对一定时间内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促进公平竞争等维度指标的数据,以市场主体无感的方式进行全流程全量在线监测,包括线上无感监测和政务服务大厅无感监测。对业务所涉及的部门流程和第三方监测流程的关键工作节点,获取有关手续、时间、成本、满意度、统计值等数据,按照可对比、可量化、可共享、全覆盖原则编制监测指标,确保监测结果真实、及时、便捷、公正。

3. 发挥历史名城优势,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的营商环境口碑。一是放宽国际人才准入,优化国际人才服务管理。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并解决国民待遇问题,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才签证、绿卡和居留政策,形成国际人才竞争的制度优势。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外国专家数据库,获取国际人才数据权,形成国际化大型职业社交平台与国际人才信息汇集交易平台。二是树立人才引进柔性观念,拓宽吸引外国人才和智力的渠道。主动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并吸引国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鼓励拿出不涉国家机密的重要岗位吸引国外人才、增加外籍研究人员比例,通过开放合作共享全球高端人才。三是围绕数字经济领域积极探索制定人才评价新标准。对于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中涌现出的各种新兴职业,要聚合国内外专业资源,共同研究制定前瞻性、融合性专业评审条件。在完善各专业条线职称申报和评定细则基础上,及时扩大自主评审试点企业范围。

4. 强化法治保障功能,塑造公平竞争和发展的营商环境。一是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数字经济与电子商务、政府采购与劳工环境标准等方面实行更高标准规则。二是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监管制度。实行全覆盖严格监管,探索实行内部举报人制度。建立健全管理难度大、风险隐患多的监管事项的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三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监管职责。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完善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完善招投标、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审批、数据安全与信息共享、商事登记、企业破产、政务服务等领域的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依法打击破坏营商环境犯罪。四是建立科学的合规管理制度,推进公平竞争与竞争中性。加强企业反垄断合规指导,出台经营者竞争合规指引,提升企业合规意识和能力。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保障不同所有制主体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公平待遇。制定政策应进行公平竞争审查评估,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受理回应机制,出台优惠政策要以普惠性为主,防范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出台。五是健全营商环境司法体系。着力完善良好的产权保护、公正的司法体制、有效的契约执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推进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化的监管执法,形成权责明晰统一、规范有序的司法运行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

(作者屠立峰系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文正智库研究员;王要玉系苏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