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市社会科学院《智库专报》2024年第6期刊登文正智库研究员汤月琴、郝晓红、李秋梦的文章《推动大运河苏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建议》。该文章分析了大运河苏州段非遗产业化现状,并提出推动大运河苏州段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推动大运河苏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汤月琴、郝晓红、李秋梦
苏州要把握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高质量推进大运河苏州段非遗产业化发展,筑牢生产性保护基础,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打造苏州非遗产业品牌,通过非遗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蝶变,助力苏州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1.以生产性保护为导向夯实大运河苏州段非遗产业化基础。一是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传承工程。一方面,加强大运河苏州段非遗进校园的统筹规划,有序将非遗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可通过“非遗+”系列研学课程、非遗工坊、非遗训练营、非遗传承班等多种形式,普及非遗文化,挖掘非遗未来人才。另一方面, 积极引导苏州各高校建立非遗社团组织,强化非遗研学和非遗产业研究,推动将非遗产业纳入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国家大赛序列,为非遗产业化注入创新创业活力。 二是创新培育非遗活态化展示项目。一方面,在文化节、市集、节庆、研学游、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加大非遗展演力度,提升大众认知认同。另一方面,做好非遗的以赛促产,立足大运河苏州段非遗传统技艺、音乐、体育、杂技等项目,参考体育赛事模式, 举办培育一批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非遗技艺大赛。三是持续提升非遗数字化建设水平。建立大运河苏州段非遗数据库和数字化监控评估体系,尤其是对某些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率先“抢救”和重点扶持。可借鉴济南皮影戏的数字化创新、浙江木版水印技艺的数字化应用等,利用 MR、VR、AR 等技术创造沉浸式的体验产品,打造非遗表演数字平台,加大推广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与体验。
2.以产业化开发为导向强化大运河苏州段非遗产业链。一是研究建立非遗产业价值链。统筹大运河苏州段非遗的传承价值和市场价值,厘清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消费者在非遗产业化中的价值定位,通过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价值转化路径,有效解决非遗产业化的困难,构建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文化企业为载体、非遗资源传承与发展为目标的非遗产业价值体系。二是不断完善非遗产业供应链。深入挖掘大运河苏州段“非遗+”的产业链路,从非遗产品、非遗设计、非遗工艺、非遗体验等多个层面开展非遗的创意衍生,开发出具有非遗元素的创意产品、生产工艺和体验活动:巩固以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行业,如非遗产品和非遗创意产品等;壮大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将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装裱修复技艺等非遗技艺融入形象设计、店铺装潢、产品生产等;做强以表演形式呈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非遗曲艺、戏剧、体育、庙会、旅游等。从“创意端”“产品端”“渠道端”“消费端”搭建非遗产业上下游供应链,有效实现非遗的传承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三是着力打造非遗产业集群。突出大运河苏 州段非遗特色,积极引导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集聚,以构建多链融合平台为目标,探索打造空间集聚的非遗产业园区,吸引非遗传承人、企业、设计机构等市场主体入驻,完善生产服务配套,充分拓展企业间合作,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非遗产业链群,打造聚集化、特色化、差异 化发展的非遗产业集群。
3.以生活化融入为导向打造大运河苏州段非遗产业品牌。一是打造非遗生活品牌。围绕“吃、穿、住、用”四大基本生活需求,深度挖掘大运河苏州段非遗资源,开发出具有文化底蕴的创意生活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苏州非遗生活品牌。如“吃非遗” 方面以苏式美食必吃榜形式加大非遗苏味的宣传推广,“穿非遗”方面加大苏绣、宋锦与汉服经济的结合力度,“住非遗”方面把香山帮技艺融入新中式等装修风格,“用非遗”方面既要寻找中医药、明式家具、仿古铜器等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也要以数字化手段推广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二是打造非遗体育品牌。一方面,立足大运河苏州段体育非遗项目,开发适合现代人参与的竞技类体育赛事和娱乐类体育活动,激活苏州体育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探索非遗元素融入体育赛事和器材,在体育赛事的各类宣推环节和使用器材中融入苏州非遗元素,借体育赛事加大苏州非遗曝光度,设计推广具有苏州非遗元素的健身设施。三是打造非遗文旅品牌。一方面,充分整合大运河苏州段非遗生态保护区资源、苏州各景区旅游资源、苏州乡村旅游资源,广泛建立苏州全域非遗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打造苏州90公里运河全域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加大非遗旅游宣传推广力度,推动苏州非遗旅游常态化。另一方面,在大运河沿线的商业老街、文化 街区、非遗资源相对聚集的村落社区,建立若干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非遗创意基地,打造苏州非遗文化体验和传播的网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