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及对苏州的启示

发布者:杨坤发布时间:2024-02-06浏览次数:10

【编者按】苏州市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专报》2024年第7期刊登文正智库研究员张斌、李昕睿、黄丹荔的文章《国内城市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及对苏州的启示》。该文章分析了国内城市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并提出对苏州发展未来产业的启示。


国内城市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及对苏州的启示

张斌、李昕睿、黄丹荔

(一)完善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是实施错位发展战略。苏州各板块应当结合未来产业变化的最新趋势,根据现有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采取 “未来技术产业化,现有产业未来化”两轮驱动策略,因地制宜地选好找准未来产业主攻赛道和细分领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抉择。二是建立未来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机制。积极与国内外智库开展合作,深度研究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战略路径和工作举措。充分发挥苏州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加强技术预见性研究,提升未来产业方向捕捉能力。三是完善动态监测评估机制。根据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开展符合苏州特点的未来产业动态监测和评估评价体系研究,跟踪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图更新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变化情况,充分结合未来产业及前沿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分阶段分领域布局,并根据布局研发等实际情 况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和政策。 

(二)在体制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有效拓展研发机构的自主权。借鉴美国未来研究所和日本探月型制度的相关经验,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载体,开展微观科研组织的改革试验。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进 一步探索灵活、多元的用人机制和充分体现创新价值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科研经费自主使用、自主选题和组建团队机制。完善以协议为准则、以契约为保障的新型研发机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和收益共享机制。探索采用创新券等支持方式,推动企业向新型研发机构购买研发创新服务,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技术和成果的产业转化。借鉴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等的经验,在未来产业重点细分领域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原行业部门所属科研院所向为行业提供共性技术的研究机构转变。培育新型科技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研发平台等的建设,构建“技术+模式”的双轮驱动型创新生态。三是探索建立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以苏州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条件平台为核心牵引,有效集聚未来产业领域 的科技领军企业、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创业服务机构、金融投资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共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融合化的未来产业培育开放创新生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通和跨学科交叉创新,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科学—工程技术—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通道。 

(三)夯实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 

一是完善投入机制,保障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积极推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等多渠道支持未来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且科技创新基础好的板块设立未来产业培育与发展基金、引导基金,规范基金规则及保障制度,确保未来产业稳定有序且健康持续发展。加大对领军企业及科技初创企业的税收、补贴和投资等优惠政策力度,支持企业开展突破性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是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对接合肥和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加强苏州与长三角兄弟城市在重大创新载体、科技服务平台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打造未来产业的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三是推动反向资源配置的逆向创新模式。借鉴宁波,探索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目标,聚焦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出行等领域,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建设一批新型场景。聚焦若干科技发展未来目标,通过场景创新建设,实现真实环境的反复试验,加速前沿科技应用迭代与产业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赛道。 

(四)完善未来产业人才战略布局 

一是重视未来产业基础教育。加强STEM等基础学科教育,开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科技领域通识教育,为未来产业储备高素质创新人才。二是优化社会职业教育。完善人才终身教育机制,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相互合作,建立一批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面向未来产业培养创新人才。三是优化人才的挖掘和甄别机制。借鉴上海实施“探索者计划”的经验,以“公开海选”“揭榜挂帅”等形式举办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 资家”整合的项目挖掘与甄别机制,以此来发掘和引进人才。四是注重提升人才的人文素养。应当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引入科技与社会、文化与艺术等人文类的核心课程,为其提供全面的人文视野。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人才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更为宽广、深刻的思考基础,推动科技发展朝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