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振苏州体育赛事经济的建议

发布者:杨坤发布时间:2024-07-11浏览次数:10

【编者按】苏州市社会科学院《调研通报》2024年第29期刊登文正智库研究员陈玉萍、侯园园、李亚的文章《关于提振苏州体育赛事经济的建议》。该文章分析了苏州、上海、成都体育赛事经济比较和苏州发展体育赛事经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提振苏州体育赛事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于提振苏州体育赛事经济的建议

陈玉萍、侯园园、李亚

1.加强赛事引进与赛事培育力度。一是健全赛事引进与培育机制。成立赛事引入与赛事培育专业机构,负责国际国内各项体育赛事的引入与培育。建立赛事评估机制,制定赛事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设立评估小组,对引进和培育的赛事进行定期评估。二是定期开展赛事路演活动。可在苏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办足球职业联赛、友谊赛、邀请赛以及大学生篮球赛等;在苏州中心西广场可以进行瑜伽、普拉提、广场舞等健身活动 展示和推广;在苏州各高校体育场馆举办大学生足球联赛、大学生运动会、棒垒球联赛等赛事路演。三是积极举办高规格赛事。深化与国际赛事组织机构、国家体育总局等合作,引进“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国际网联巡回赛”“世界女排联赛”“女排亚锦赛”等国际级体育赛事。与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单项项目国家赛事主管机构合作,承办单项项目国家级赛事。四是培育“苏式苏韵”本土体育赛事品牌。依托苏州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和体育资源优势,创新打造沿太湖、沿大运河、沿金 鸡湖、沿阳澄湖“四沿”体育赛事体系,推出水乡文化体育节、园林体育嘉年华、“江南船拳”武术锦标赛、“太湖生态”户外运动挑战赛、“运河文化”体育旅游节,培育以苏州园林、古运河等为主题的电竞赛事,“苏州制造”体育产业博览会等赛事活动;引入和发展皮划艇、桨板、帆船赛、钓鱼等休闲时尚类赛事活动;依托苏州山地资源,打造攀岩、越野、山地马 拉松等赛事;针对苏州“1030”产业体系,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体育赛事,让企业员工成为参赛主体,让体育赛事成为行业 嘉年华。 

2.促进体育赛事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打造精品体育赛事旅游线路,如打造苏州古韵今风马拉松线路、太湖环湖体育旅游线路、苏州水乡皮划艇体验线路等。二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周,通过举办体育类非遗项目展演、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建设研讨会等活动,展示苏州体育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成果,提高城市影响力。三是开发体育赛事文创产品,结合苏 州园林、丝绸、传统工艺、特色食品和水乡文化等元素,引入设计师、艺术家等创意人才,共同开发体育赛事文创产品,搭建销售渠道,实现价值增值。 

3.创新赛事发展模式,加大市场化机构合作力度。一是引入多元化办赛主体,优化赛事市场化运营策略。支持体育赛事 由企业主体举办,体育行政部门转型为监管者,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体育赛事运营与推广,强化体育产业和市场宏观战略规划,积极深化与中间商、推广商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体育服务中介机构的丰富资源,构建以企业为核心、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体育赛事运营机制。二是创新体育赛事运营模式,全方位拓展 赛事收益来源。借助社会资本,引入市场力量,调整和优化赛事成本结构,逐步实现赛事可持续盈利。可通过为体育赛事制作专业招商画册,并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招商推介会,聘请专业团队对赞助体育赛事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将所产生的市场 价值具体量化,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赞助与合作。同时,还可 以通过开发赛事衍生品和增值服务来增加收入。例如,推出赛事纪念品、主题服装、数字藏品等衍生品;提供赛事数据分析、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开展粉丝见面会、主题展览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活动,增加非票务收入。三是充分利用媒体传播力,优化赛事推广策略。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和新媒体(如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矩阵。鼓励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赛事信息,参与话题讨论,甚至投票、预测比赛结果等。与非体育领域品牌、名人、IP进行合作,借助其粉丝基础和影响力, 吸引更多非体育迷关注。例如,与音乐节、电影节、时尚秀等 文化活动联动,打造赛事多元化魅力。  

4.打造体育赛事用品制造业高地。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体育赛事用品制造业,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提供信贷支持,不断优化产业投融资环境。二是加强体育赛事用品产学研合作。可以借鉴“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模式,建立专门针对体育赛事用品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整合苏州高校、科研院所和体育赛事用品制造企业资源,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完善体育赛 事用品产业链条。依托苏州制造业优势,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 竞争力的体育赛事用品制造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与协作,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协同发展。四是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和展会,提高苏州体育赛事用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抢滩国际市场,提高苏州体育赛事用品国际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