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市非国有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建议

发布者:杨坤发布时间:2024-09-23浏览次数:10

【编者按】苏州市社会科学院《调研与参考》2024年第28期刊登文正智库研究员王芹、贡彦茹的文章《推动我市非国有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建议》,并获得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该文章分析了苏州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现状和温州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的实践,并提出推动我市非国有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建议。


推动我市非国有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建议

王芹、贡彦茹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我市正加快建设“百馆之城”,非国有博物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中坚力量,我市已先后出合了《关于鼓励和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实施办法》《民办博物馆扶持实施细则》等,为非国有博物馆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实践层面仍需从调动社会力量、跨界融合、完善标准体系及优化办馆条件四方面突破发力:

1. 探索非国有博物馆社会力量参与机制。①激发社会力量办馆热情。鼓励各县(市、区)、街道商会、企业、乡贤成立“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公益基金”,以冠名、捐赠等形式参与博物馆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梳理古村落、古建老宅、景点景区用房,发布非国有博物馆办馆场所分布图,鼓励利用工业楼宇、商业建筑等建设非国有博物馆。探索“政府+社会”合作建馆模式,采用政府出地、企业建馆方式或者旧改建馆模式,帮助非国有博物馆解决备案难、用地难。推进非国有博物馆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鼓励非国有博物馆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展览、教育及文创开发等项目。②激发民办博物馆的自我造血功能。调研中了解到,一家中等规模的博物馆,造价通常在1000万元以上,后续运营包括水电费、藏品更新保养费、人工费等,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除推动民办博物馆扶持政策落地外,建议引导民办博物馆研究市场,打造网红消费点;推出金融产品,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精准、便捷的金融支持服务。③成立苏州非国有博物馆协会,通过协会开办以博物馆运营管理、捐赠人制度、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为主题的培训班;定期组织联合展览、巡回展览、学术讲座等,加强经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将类博物馆纳入行业指导范畴,规范名称管理,鼓励类博物馆依照《苏州市非国有博物馆设立指南(试行)》进行注册登记,完善非国有博物馆名录体系建设,建立苏州非国有博物馆数字人文平台,整合其文物、展览及研究成果,提供在线浏览和互动体验。

2. 加快非国有博物馆跨界融合发展。①推动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国家三级及以上的国有博物馆每年选择2家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一对一帮扶”,就藏品征集管理、陈列展览、讲解服务、科学研究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技术方面给予无偿帮扶,鼓励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寄展服务。②支持非国有博物馆与相关行业跨界融合。推动“非国有博物馆+教育”体系化发展,搭建研学平台,将部分优质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开发面向不同年龄段的系列化、规模化教育课程;推动“非国有博物馆+现代服务”专业化发展,以“馆园一体”的苏州苏帮菜餐饮文化博物馆为示范点,探索非国有博物馆内部设立餐厅、咖啡馆、唱片馆、非遗体验馆等新潮业态;推动“非国有博物馆+文旅”休闲化发展,参照地理位置、馆藏特色及周边景点,与旅游公司建立合作机制,以文促旅,开辟“民俗艺术游”“饮食文化游”“家居文化游”等项目,同时串联活化古镇古村、古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如可将苏州商会博物馆融入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线路,将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纳入周庄古镇旅游路线等。

3. 加强非国有博物馆标准规范建设。①加快非国有博物馆系列标准制定。鉴于现有政策对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接收与登记、分类与库内管理、定名与鉴定、编目与建档、注销和统计等问题并不明确,建议开展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档工作,尽快制定博物馆藏品保护标准、非遗技艺苏式文化标准,以及非国有博物馆人才体系标准等。②促进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和运营规范建设,建议出台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进行系统引导、规范和扶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加操作性、精准性和持续性。在参照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的基础上制定《苏州市非国有博物馆运行状况评估规则》,定期开展评估检测。③建立健全非国有博物馆名称审核与管理制度,如强名称规范管理。非国有博物馆名称需能准确反映馆藏特色、研究方向或地域文化特征,避免使用引起公众误解或混淆的名称。同时建立非国有博物馆年度报告制度,主动公开藏品情况、展览活动、资产管理使用等信息。

④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推出更多原创性主题性展览。推动非国有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推动与在苏高校合作,举办藏品文创设计大赛、文化展览、特色游学、科普讲座等活动。建立一批高校研究生工作站、大学生创新训练实践基地等,开展项目式、助学式合作研究,充分挖掘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文化,加大藏品开发利用研究,实现馆校合作共赢。⑤健全理事会制度,助力解决资金问题。通过特色馆藏吸纳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作为非国有博物馆理事,共同负责决策与管理工作;发挥“名人效应”,建立不收取任何佣金的在线筹资平台,并接受社会监督,在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4.推动非国有博物馆数字化转型。①全面启动非国有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首先摸清非国有博物馆家底,建立全市非国有博物馆数字资源库。利用3D 扫描、电子标签(RFID)等新技术全面记录藏品信息,对文物藏品数据实现动态管理,推动藏品资源开放共享。对于人才、技术和资金相对薄弱的非国有博物馆,可由主管部门网络征集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的志愿者,以线上合作形式开展藏品数字化工作,将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的基础信息及图片资料上传至开源平台,包括信息录入、分类、编目等。其次,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开通“云展览、云教育、云课堂、云直播”,创建数字场景激活历史文化,以数字技术赋能“活化”馆藏资源。

同时,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借助微信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营造线上线下互动式、启发式宣传教育场景,提升展览叙事的互动性和个性化。②搭建文化展示共创空间。依托数字网络技术,以众包、众创、众筹方式推动非国有博物馆文化展示空间建设,根据不同角色(如科研工作者、博物馆工作人员、热心网友等)设置权限,发布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展陈策划、程序开发等相关任务,一定程度上缓解非国有博物馆在人才、资金方面的局限,反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打造良性循环,拓展传播新渠道。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通过设计虚拟人、推出数字藏品、引入数字游戏等方式,将藏品具象化为潮流语言与社交符号,棠科普教育、互动娱乐、社群活动于一体,实现文化数字化转型。③借助App、小程序、二维码等应用,以非线性、AR 导览丰富观众体验。支持观众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喜欢的藏品资源或参观体验,实现信息传递的双向交互。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藏品资源制定不同的知识共享协议,允许公众在遵守约定的前提下将其应用于学术、教育、公益等领域,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进而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