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优专精特新企业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建议

发布者:杨坤发布时间:2024-05-29浏览次数:10

编者按】苏州市社会科学院《调研通报》2024年第20期刊登文正智库研究员曹钰华、瞿晓理、李晶的文章《加快培优专精特新企业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建议》。该文章分析了苏州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与特征,并提出用好专精特新企业“排头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加快培优专精特新企业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建议

曹钰华、瞿晓理、李晶

1. 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核心驱动力,应充分利用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基础,进一步 增强其行业创新引领力。一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对国家级制 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分类分档研发投入补助政策,支持承担市级科技基金项目并逐步扩大资助规模。二是支持全面参与重大前沿技术和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常态化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对象,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 创新联合体,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各级重点实验室争创工作,推动市内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开放共享。三是依托“科技副总”和“科技镇长团”等渠道,吸引市内外 高校院所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联合专精特新企业从事成果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创办行业孵化载体、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工程化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大专精特新企业首台(套) 产品、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资助力度。 

2. 扶持优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龙头链主。产业链能级与韧性是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保障,应扶持基础好、潜力佳的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龙头链主。一是优化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遴选 和培育体系,持续打造全球制造业细分领域领先企业。二是精选一批产业基础、智能制造、数字化运营优良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为链长企业,依托苏州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支持培育对象“进网上云”,联通上下游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交互的智慧型产业链系统。三是探索实施制造业“领雁”企业培育计划,将专精特新企业列为重点培育群体,多链协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3. 整合延续性优势培塑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主阵地之一,苏州专精特新企业应基于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能动作用。一是联动电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利用苏州丰富制造业应用场景和“智改数转”需求,以技术推进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方式,进一步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并以此为基础培塑未来制造产业集群。二是联动电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增强在新能源电池及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以及智能电子控制系统等领域的优势,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此基础上推动整车智慧化、驾驶全场景与全过程智能化,塑造在单车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控制系统以及网联通信系统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的先发优势,并进一步延伸布局低空飞行器产业,塑造苏州“空地全域化” 智能驾驶产业集群。 

4. 分类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苏州专精特新企业在六大传统支柱型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呈现“平分秋色”之势,应针对“新”“旧”产业不同基础现状,分类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应采取先破后立策略,紧抓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逐步将陈旧生产设备更新为标准化、数字化制造设备,并以设备更新带动运营转型,加速“智 改数转网联”,推进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战略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应坚守立足源头创新策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参与基础共性技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业标准研制。 

5. 营造小微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生态。苏州专精特新企业小 微型占比高,应进一步完善服务生态构建,不断提升生产力要素投入量质水平,持续增强小微专精特新企业生产力创新化、数字化、绿色化浓度。一是充分依托数字技术支撑和数据驱动,联合中介机构、行业协会、软硬件服务商、平台型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构建小微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数字化联动平台。二是大力引进培育第三方软硬件服务商,支持开发适用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小快轻准”型软硬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输出新质生产力培育解决方案,支持服务商和平台型企业面向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新质生产力培育基础评估、转型方案设计、转型过程指导以及转型效果评价等全流程服务。三是进一步畅通工信、商务以及科技条线各个环节数据流通,打破各板块、载体、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基于数据洞察增强服务智慧化程度,增强小微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精准性。